达芬奇
达芬奇

周末,分享一个小故事。前段时间看了不少简历,能把简历写好的人真的不多。只要在简历上做好二点:符合对方需要和证明自己的能力,长度控制到一、二页左右,得到一个面试的机会增加很多倍。看看达·芬是怎么做的。

1482年,31岁的达·芬奇离开故乡佛罗伦萨,来到米兰。他给当时米兰的最高统治者、米兰大公鲁多维柯斯弗查写了封求职信,希望谋得一个军事工程师的职位。

尊敬的大公阁下:

来自佛罗伦萨的作战机械发明者达·芬奇,希望可以成为阁下的军事工程师,同时求见阁下,以便面陈机密:

一、我能建造坚固、轻便又耐用的桥梁,可用来野外行军。这种桥梁的装卸非常方便。我也能破坏敌军的桥梁。

二、我能制造出围攻城池的云梯和其他类似设备。

三、我能制造一种易于搬运的大炮,可用来投射小石块,犹如下冰雹一般,可以给敌军造成重大损失和混乱。

四、我能制造出装有大炮的铁甲车,可用来冲破敌军密集的队伍,为我军的进攻开辟道路。

五、我能设计出各种地道,无论是直的还是弯的,必要时还可以设计出在河流下面挖地道的方法。

六、倘若您要在海上作战,我能设计出多种适宜进攻的兵船,这些兵船的防护力很好,能够抵御敌军的炮火攻击。

此外,我还擅长建造其他民用设施,同时擅长绘画和雕塑。

如果有人认为上述任何一项我办不到的话,我愿在您的花园,或您指定的其他任何地点进行试验。

向阁下问安!

达·芬奇

达芬奇所设置的奇妙的机械

米兰大公收到此信后不久,就召见了达·芬奇。在短暂的面试后,正式聘用达·芬奇为军事工程师,待遇十分优厚。

达·芬奇这封短短的求职信为何能够产生这样好的效果?分析起来,不难发现,主要是他的求职信有以下两个优点:

一、针对对方需要。

米兰大公当时的处境可谓强敌环伺,他要击败意大利的敌对城邦和消除来自北欧和西亚的威胁,就不能不大力发展军事制造业,因此急需这方面的人才。达·芬奇深切地了解他的需要,于是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求职信。

达·芬奇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在绘画、歌唱、医学、哲学和其他领域都拥有的才能,但在这封求职信中,他只详细描述了自己向达·芬奇学写求职信在军事工程方面的技能。通过这些细致的介绍,他生动而含蓄地告诉米兰大公:“我清楚您的处境,我会帮助您打赢战争!”而对自己的其他能力,达·芬奇则在信中一笔带过。

这封详略得当、针对性很强的求职信,无疑给米兰大公留下了深刻印象,信中所述的种种军事技能,对于他来说,也堪称雪中送炭,因此他毫不犹豫地给了达·芬奇面试的机会。

二、展示才能。

在求职信中,达·芬奇一连使用了六个“我能”,一项一项,有条不紊地列举自己军事工程方面的才能,语气坚定,而且他敢于在信中声称:“如果有人认为上述任何一项我办不到的话,我愿在您的花园,或您指定的其他任何地点进行试验。”这是何等的自信!

这份自信当然来自于对自己实力的清醒认识,而且显然也感染了见多识广的大公,既激起了他的求贤若渴之意,也引发了他的好奇之心。大公很可能会这样想:此人既然敢口出豪言,想来有些真才实学,给他个面试机会又何妨?

达芬奇设计的弩机

纪录片基本资料:

  • 名称:二战中的指挥官 Generals at War (2009)
  • 导演: Robert Hartel / Leesa Rumley
  • 主演: Nicholas Rowe
  • 类型: 纪录片 / 历史 / 战争
  •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语言: 英语
  • 首播: 2009-01-11(英国) / 2009-02-09(美国)
  • 集数: 6
  • 单集片长: 48分钟
  • 又名: 战争风云 / 战争中的将军 / Commanders At War
  • 官方网站: http://www.windfallfilms.com/show/1043/Generals+At+War.aspx
  • IMDb链接: tt1574503

内容简介:

这部全新的二战纪录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讨了二战中的著名战役。比较了交战双方指挥官的军事策略、面对的困境以及失败。我们探究了他们试图在计谋上打败对方时采取的行动以及迎敌方案。讲述的战役包括二战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新加坡战役、阿拉曼之战、库尔斯克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之战。传奇的指挥官包括:隆美尔、蒙哥马利、曼斯坦因等。本片用全新、独特而且直观的表现手法,从战场指挥官的角度诠绎了二战中的几场著名战役。

二战中的指挥官 Generals at War (2009)

观影感悟:

刚看完了第一集:阿拉曼战役。刚好前段时间再度重温了经典的游戏《使命召唤2》,也玩了阿拉曼战役这一部分,现在再看这部纪录片,有了很不一样的感觉。

阿拉曼战役中,双方的将领都是二战中的著名将领,也是传奇将领,他们都很善于塑造自己在部队中的影响力,引领部队的士气,从而努力赢得眼前的战争。

当然,他们不仅仅是塑造个人影响力的高手,他们更是一名非凡的职业军事将领。战略、战术的较量中都展现了自己非凡的军事素养,令人敬仰。

但一场战役,或者说一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将领——虽然他们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还有很多的因素对战局的发展会起着神奇的作用,例如补给、士兵素质、卫生习惯、医疗保障和救护方法,像是士兵上厕所的方式或口粮都会对战局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总之,阿拉曼战役英军的获胜是多方面实力的较量的结果,这种较量其实不仅仅局限在战场之上,不仅仅局限在北非的沙漠之中,而是两国实力的综合较量,这是我看第一集最为深刻的体悟。

现在的国际政治也是如此,我们与日本、与美国、与邻国的较量也是多方面的。我们情缘不情缘,已经参与到了这种较量之中。

相关链接:

  • 到豆瓣上看这部纪录片的评论: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5985856/
  • 在线观看本纪录片: http://tv.cntv.cn/videoset/VSET100149278866

在线观看:

第一集

http://player.cntv.cn/standard/cntvOutSidePlayer.swf

PS:

这部纪录片很有特点。让我们印象深刻并饶有兴趣观看的是如下这些内容:战略和战术的动画沙盘演练、对于武器、装备的独特解读,武器专家和爆破专家的实验演示,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我们理解双方所采取的战略和战术,理解战争的发展和影响最终胜败的各种因素。列举几个例子:

  1. 英德两军在阿拉曼战役中上厕所方式对于两军士兵健康状况的影响;
  2. 英德两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士兵伙食的差异;
  3. 88毫米火炮向虎式坦克的转变;
  4. 苏军T41坦克的倾斜装甲和虎式坦克垂直装甲的利弊;
  5. 美军火炮近地爆炸的杀伤能力
  6.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采用狙击手战法的原因
  7.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宣传塑造神枪手瓦西形象里做法及其好处
  8. ……

德国的失败,希特勒难辞其咎,尤其是在战争的后期,他的固执和错误的理解,让很多重要的战役都最终失败,比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坚持不允许德军突围,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他坚持要求前方德军等待虎式坦克数量充足后再进攻,从而错失良机。其实这也是独裁国家的制度问题,这是让多少优秀的德国将领悔恨终生并最终背弃希特勒的原因。

希特勒最大的战略失误有三个:

  1. 进攻苏联,多线作战,陷入一个没有尽头的战场。
  2. 与意大利这样不靠谱的国家结盟,被墨索里尼拖了后腿,消耗分散了大量精力和兵力。
  3. 屠杀犹太人,树敌太多。

再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高手过招就是有观赏性:再好的战法设计也会相应的克制之道,例如对付狙击手和建筑物中的敌军,就可以采用喷火武器。近身对付虎式坦克就可以采用手制伏特加燃烧瓶。

《壮志凌云》电影海报

今晚看完了号称加长版、美国征兵MTV、奥斯卡大片《壮志凌云》,那张有阿汤哥青涩面孔的海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早就计划要搜索资源下载来看看了,今天才得如愿。

我也算是一个伪军事迷,对海战和空战题材的影片还是情有独钟的。这部片子讲的是1986年的航母舰载机F14和它的飞行员的故事,还有米格战机——他们的对手。

F-14雄猫战斗机

先说说F14雄猫吧——这是我这部影片最为关注的一个看点。我了解也很有限,据说是当时很强的重型拦截舰载双座战斗机,当时配合着不死鸟导弹,独步武林,颇有独孤求败的感觉,但现在已经进入美国的军事博物馆了。他的外形很吸引我,是一种可变后掠翼形制,让我也不仅响起我小时候非常爱看的动画片《太空堡垒》,其中的变形飞机,样子很像雄猫。

动画片-太空堡垒-变形战斗机
动画片-太空堡垒-变形战斗机

实际上阿汤哥的表演还是可以的,剧情就不想多说了,很一般的故事,整个看下来基本没什么印象了,唯一常留脑海的只有F14伟岸的身形,从航母甲板强力的起飞、爬升、掠过天际,从舰桥掠过声浪推翻指挥官胸前的咖啡杯……

还有那张一眼掠过的海军征兵广告标语,大体是这样一个意思:你所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段探险的旅程。

F-14雄猫战斗机-在航母甲板上
F-14雄猫战斗机-很有特点的后掠翼

 

姜尚

姜尚

姜尚字子牙,是东方夷人。他祖先在舜时当过一方的部落酋长,曾协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以地为姓,故又称吕尚。夏以后,吕姓子孙繁衍分化,吕尚家穷了。吕尚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抱负的人。但在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下,他怀才不遇。为生计,他曾经在朝歌城里宰牛卖肉,在孟津街头开店卖酒。光阴似箭,一晃吕尚就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而抱负仍然不能实现。后来他听说西方周文王思贤若渴,便来到陕西岐山脚下,渭水河边。

关于吕尚遇文王的经过,《史记》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吕尚假装在磻溪钓鱼,期待着文王来临。这一天,文王出土打猎,路过磻溪,见到正在垂钓的吕尚,两人搭上话,越谈越投机。吕尚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安邦治国的见解。文王无比钦佩,高兴地说;“您正是我祖上太公亶父所望的圣人呀!”从此吕尚又得了个“太公望”的别号。文王与吕尚同车而归,封吕尚为太师。

另一种说,文王暗中集聚力量,企图反商,被崇侯虎发觉,报告给商纣王。纣王大怒,把文王抓起来关进梦里(今河南汤阴县北)。文王手下的大臣散宜生和闳夭知道吕尚很有本事,请他来,三人商议出一条妙计:搜寻美女、骏马、珍宝献给纣王,表示周对商的“忠诚”。贪婪的纣王果然中计,释放了文王。文王回国后拜吕尚为师。

吕尚给文王出主意,首先“修德以倾商政”。商纣王贪酒好猎不得人心;周文王便禁酒止猎,争取人心。商纣王肆意压榨百姓,人民困苦不堪;周文王则实行“裕民”政策,即有节制地征收租税,使人民有些积蓄,发生努力生产的兴趣。商纣王招诱奴隶,引起其它小国的怨恨;周文王就制定一条“有亡(奴隶逃亡)荒(大)阅(搜索)”的法律,意思是:奴隶逃亡就大搜索,“谁的奴隶归谁,不许藏匿逃亡奴隶。这样,大大提高了周在诸侯国中的地位。甚至虞、芮两国之君为争田地打官司,都愿跑到周来解决,因为他们都承认周文王是“仁人”。天下诸侯听说此事,都认为周文王是“受命之君”,有四十多国归顺了周。

接着,吕尚替文王筹划向周围发展势力。周依次“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伐邗”、“伐崇侯虎”,这些都见于《史记·周本纪》。周原甲骨中还有“伐蜀”、“征巢”的记载,可见周不但向西,而且向南开拓疆土,势力直达江汉流域。周文王晚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造成了包围商的形势,吕尚的计谋是成功的。

文王死后,武王继位,尊吕尚为“师尚父”,即“师之,尚之,父之”的意思。吕尚辅佐武王代纣。出师前,卜龟兆,不吉利,又赶上风雨暴至,诸侯们都很恐惧,只有吕尚认识到机不可失,坚决劝武主起兵。果然弄得商纣王措手不及,周灭掉了商。武王占领殷都后,把纣王储存在鹿台的钱和储藏在钜桥的粮散发给穷苦的百姓,并且为商朝的忠臣比干的墓添加封土,还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从而深得民心。这些主张也大多出自吕尚。

周取代了商,武王为有效地统治幅员辽阔的疆土,采取“封建亲戚,以屏藩周”的政策。吕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今山东临淄县)。吕尚赴齐国,走得很缓慢。这天,他住在一家客店里。店里的人对吕尚:“我听说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您睡得这么安稳,大概不是赴国的人吧!吕尚听罢,连夜起床登程。黎明时分,他来到营丘。正赶上莱国夷人进攻营丘,吕尚及时击退莱人。这件事说明,吕尚虽然是开国元勋,但他没有居功自傲,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吕尚治理齐国,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简单适宜的政策,充分利用傍海的自然条件开发鱼盐资源,发展工商业,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统观吕尚的一生,他算得上商未周初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周公旦

周公旦

周公,周初政治家,名旦,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 文王死后二年,周公佐武王东伐殷至孟津。四年,他和太公望、召公奭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封纣子武庚于邶以续殷祀,封文王子管叔于鄘、蔡叔于卫,防范之。名义上合称三监,以监殷民。

克殷二年后武王重病,遗命周公继位。但周公告天请代武王死,告天策文藏于金膝箱内。武王死,“天下闻武王崩而扳”。周公为应付危难,立武王年幼之子诵为周成王,又自己执政称王,以致引起内部争权斗争。管、蔡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成王对周公的怀疑。最后成王开金膝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

武庚利用时机,联络东、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赢)诸族共图复国,声势远比新起而内部分裂的周强大。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三监叛乱。《逸周书·作滩》说武庚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维(淮夷之族)九邑。《孟子·膝文公》则说其灭国五十。地居河汾之东的唐也起事策应武庚的叛乱,后为周公诛灭。这次战事是武王灭殷后周公为彻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绩,周王朝的统治由此奠定下来。

周公于第四年回到宗周即采取两方面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诸侯。《荀子·儒效》说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大抵姬、姜两族进占已开化膏腴或要冲之地,殷及其联盟各族则被赶至落后偏僻地区,造成了周初的一次民族大迁移。

为实现武王遗志,周公又于执政五年以大量殷遗民营洛邑,建东都成周,至七年告成。他请成王到新都举行首次祀典,并开始亲政,成王则请他留守洛邑。此后周公归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与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陕而治”的局面,自陕(指陕原,即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以东广大疆域都归周公治理,三年之后,周公老于丰,成王任命其子明保到成周负责“三事四方”。周公遗言死后愿归葬成周,但成王尊其功,留葬于宗周附近毕地与文王墓相邻。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除了把制礼作乐叙在六年有失牵强外,其余大抵是正确的。所谓制礼作乐,是指周公在整个执政期间对有关各种典章制度及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建树。《左传》文公十八年说“先君周公制周礼”,说明周公的制礼工作在历史上很有名。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