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書看到這段,感覺不錯,就一字一字敲到電腦上和大家分享:

由道家衍為道教,變化多矣。末流之幣,乃至不可勝言。明人謝肇淛(zhe)《五雜俎》卷八,嘗論之曰:“三教之最失其傳者,無如道家。當時老氏之教,清靜無為而已。施之于治,則絕圣去智,掊斗折衡,使結繩之治,可復原以用世,而非以長生也。至于赤松子、魏伯陽,則主煉養;盧生、李少君,則主服食;下至張道陵、寇謙之,則主符箓篆呪;逾趨而逾下。至近世黃冠,如林靈素者流,則但蘸祭上章、祈福禳罪而已。蓋不惟與清凈之旨大相悖戾,即煉養服食之旨,駐年羽化之術,亦概乎未之有聞也。”

晚清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卷九亦云:“《道德經》五千言,為道教之鼻祖,其大旨在于清凈無為,堅韌自持,沖虛不息,而有濟以堅忍,以柔制剛,以退為進,其於儒理,尚為不甚相遠。其后申子、韓子流為刑名之學;而為神仙家言者,又為服食導引之術,分為內丹外丹,而其教始一變。內丹者,以一身之修煉陰陽,發揮丹道。其講道也,專事神仙修養,以金丹換凡骨。始創之者,為魏伯陽諸子,所著如《參同契》、《悟真篇》、《虎龍經》等皆是,道教推為正宗。大抵以純陰純陽,奪天地之一氣,以為丹飾,歸丹氣還之中,以馭一身,則一身之氣,翕然歸之,若眾星之拱北斗,蓋亦方技家言也。”兩家所言道家變化流弊,頗為名切。考《漢書·郊祀志》,有方士祀身儀;《魏書·釋老志》,有道教祀神儀;二者對校,大同小異。然則后世所謂道教,蓋原本方士巫師之術,雑之以陰陽家之五行災異、墨家之清廟明鬼、釋家之宗教儀式、而又上攀《道德經》五千言以相標榜而欺世惑民者。學者於此,必有辨矣。

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126到第127頁

 

前些天在四川大学古籍所听舒大刚教授的讲座——《儒家的义利观》,其中舒老师提到的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讲座结束后我向舒老师提出了上面这个问题: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对其他学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舒老师就这个问题给我做了解释,大意我整理如下:

儒家学派其实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百家争鸣”中十分普通的一家,它在诸子百家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有突出的贡献。可以说儒家学派在当时开风气之先,是百家学派中的”领风气之先者”。

其实在孔子之前,社会上也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如周公、老子等,但他们没有像孔子一样,广收门徒,聚众讲学,形成自己周密系统的理论,并到处传播,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学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做了时代的领头羊。正是受到了儒家的影响,随后才有了墨、道、法等诸学派。他们也学习儒家,收徒讲学,周游列国,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一代代发扬光大,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派。

儒家不仅开风气之先,还通过大兴教育,而广开民智,培养了众多的人才,活跃了社会的学术,为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和推动力。据说墨子和庄子都曾经在儒家学习过,他们发现了儒家的不足,才创建了自己的学派。儒家学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