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本 山東通志 卷二十八之二

昝居潤

高唐人。善書計,初為小吏,以謹愿稱。仕周,累職東京副留守,權開封府。太祖錄前代久臣,加檢校太尉,知鎮澶二州,拜義武節度使。居潤性明敏有節槩,篤於行義。嘗薦沈倫於太祖,謂其純謹可用,后至宰相,世稱其知人。

我自己標點的,有什么錯誤,方家指點!日后還會陸續標點

收集一下資料,豐富一下:

宋史 列传第二十一

昝居润,博州高唐人。善书计。后唐长兴中,隶枢密院为小吏,以谨愿称。晋初,出掌滑州廪庾,遂补牙职。会景延广留守西洛,署为右职。延广卒,居润往依陕帅白文珂,文珂致仕,乃表荐居润于周祖。
时世宗尹京,诏以补府中要职。即位,擢为军器库使。从征高平,以功迁客省使,知青州。从向拱西征,为行营都监,秦、凤平,以居润为秦州,历知凤翔、河中府。显德三年秋,迁内客省使,代王朴知开封府。四年,再幸寿州,命为副留守。十月,幸淮上,以居润为宣徽北院使兼副留守。五年夏,南征还,复判开封府。六年,征关南,为东京副留守。及吴廷祚出塞河,命居润权知开封府事。廷祚为枢密使,真判开封府,改左领军卫上将军。恭帝嗣位,加检校太傅。
太祖立,加检校太尉。及征泽、潞,命赴澶州巡警。师还,权知镇州,加左领军卫上将军。建隆二年,又权知澶州。八月,拜义武军节度,在镇数年,得风痹,诏还京师。乾德四年,卒,年五十九,赠太师。
居润性明敏,有节概,笃于行义。初,晋室将亡,景延广委其族自洛赴难,至则为辽人所执。辽人在洛者遽欲恣摽掠,延广僚吏部曲悉遁,独居润力保护,其家以安。居润与太祖同事世宗,情好款浃,尝荐沈伦于太祖,以为纯谨可用,后至宰相,世称其知人。
子惟质至内园使,弟居济至水部员外郎。大中祥符三年,录其孙建中为三班借职。

昝居润
宋代文士,博州高唐(今高唐县)人,笔记文章做得特别好,为人明白事理而且聪明,又爱帮人,所以出名。在枢密院任小吏时,以谨勉著称。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均受重用。后晋时,昝居润与洛阳留守景延广关系甚密。后汉时,昝居润曾跟随镇守陕州的白文轲做事。后周初,白文轲向太祖郭威推荐昝居润,至后周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养子柴荣即位,升昝居润为军器库使,从柴荣征高平(今山西长治)有功,升为客省使,知青州。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昝居润从向珙西征秦凤(今陕甘省交界地区),为行营都监,战事平定后,知秦州(今天水),后历知凤阳、河中府。显德三年(956年),升为客省使,代王朴知开封府。柴荣南征,以居润为副留守;南征还,复命居润判开封府。昝居润和赵匡胤同事柴荣,情感甚洽。显德四年(957年),为宣徽北院使。恭帝即位,加封检校太傅。宋建隆元年(960年),加封检校太尉,遂为宋首任开封知府。到征伐泽潞时,命他赴澶州(今河南省清丰)巡检;师还,暂知镇州(今河北省正定)、澶州,拜义武军节度使。在任数年,以患风痹诏还京师,宋乾德四年(966年)卒。赠太师。

 

宋真宗泰山封禅
宋真宗泰山封禅

封禅,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说封禅乃“古今盛典,皇王能事”。宋真宗封泰山,禅社首,不仅是北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更是一场劳民伤财的闹剧,延续了几千年的封禅至此也画上句号。真宗,天书,封禅,俱往矣。只剩下泰山上下一件件遗物,一桩桩遗闻,向游人诉说着那段往事。

一、岱庙与天贶殿

在五岳独尊的泰山脚下,有一座古老的山神庙——岱庙。曾几何时,城墙高筑,庙宇巍峨;龙楹螭殿,朱堞金扉;汉柏唐槐,紫薇腊梅;秦刻汉碑,玉圭青瓷……庙中最宏伟的建筑是天贶殿。贶,赐也。大殿九楹,进深五间;四阿五脊,重檐歇山;黄瓦覆顶,彩绘斗拱;台基三层,红柱九根……

阔殿崇东国,惟神配极闻。

钟沉汶源水,香和泰山云。

桧柏森灵气,碑铭辨古文。

升阶肃瞻拜,万虑静纷纭。

这是清人沈德潜的《谒岳祠》诗。

登泰山者,往往先游岱庙。从遥参亭入,过岱庙坊、正阳配天门、仁安门,拾级而上大露台,迎面便是富丽堂皇的天贶殿。

故宫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岱庙天贶殿合称中国古代建筑三大殿。太和殿上正襟危坐的是皇帝,大成殿里供奉的是“至圣先师”孔子,在天贶殿内享受香火之祭的乃泰山神东岳大帝,皇帝至此,也要行三献之礼。故此,大成殿、天贶殿的建筑样式与建筑规格基本上与太和殿相同,只是略微矮小一点。“天贶殿仅比太和殿矮三砖!”泰山脚下的乡老自豪地说。若问他们何以如此,他们便会如数家珍般给你讲一个不知流传了多少代的故事:

从前,岱庙只是座小庙,年久失修。一日,道士梦见泰山神让他去京城为皇姑治病,还给了他3包香灰药。道士进京,果然医好了皇姑之病。皇帝把他招到金銮殿,赏他金银财宝,他都不要。皇帝问他想要什么,他说:“我是泰山神庙的道士,只求皇上给泰山修一座庙。”皇帝问他要什么样的,他向四周看了一下,说:“我看皇上这屋就不孬,就修这个样的吧!”这可把皇帝难住了,答应吧,金銮殿岂能有二?不答应,又有言在先。最后,皇帝无可奈何地说:“好吧,就依你,也修这个样的,但是要比朕这个大殿矮三砖。”道士忙说:“行,行,行。”于是,天贶殿就建成了这个样子。

这只是民间对天贶殿的诠释。那么,天贶殿到底是怎么修建的?这得从宋真宗东封泰山说起。

二、天书闹剧

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北风飒飒,落叶缤纷。辽圣宗耶律隆绪与太后萧燕燕麾兵20万南下,一路上破关夺隘,势如破竹,进抵北宋军事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逼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

汴梁城中,朝野震骇,人心惶惶。参知政事王钦若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劝真宗南幸金陵(今江苏南京)以避难;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是阆州(今四川阆中)人,倡言迁都成都;宰相寇准则力主真宗北上御敌。弃都南逃,真宗觉得不仅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而且要遭到朝野嗤笑,遂否决了王钦若、陈尧叟的逃跑主张。在寇准的一再劝说下,真宗鼓起精神,御驾亲征。前线宋军闻讯,士气大振,射杀辽军大将萧挞览。辽军士气受挫,进退两难。萧燕燕见状,乃向宋方表示愿意议和。真宗本无战胜辽军的决心,立即同意议和。十二月,宋辽议和,结为兄弟之邦,维持现有疆界,宋每年给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宋辽议和后,宋以巨额钱物换得边境的暂时安宁。宋、辽双方信使往还,相安无事。宰相寇准远见卓识,劝驾亲征,更加受到真宗的器重,他每次退朝,真宗皆以目相送。寇准名声日隆,妒恨其功名者不乏其人,王钦若尤甚。他的南逃主张被否定以后,被贬出朝廷,出镇天雄军(今河北大名),到任以后,依旧畏敌如鼠,遭到朝野嘲笑。寇准得宠,让他愤恨不已,遂上书辞官,去主编《册府元龟》一书。不过,此翁并非甘于寂寞之人,他发誓要扳倒寇准。一天,他对真宗说:“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顿时把真宗说得面红耳赤。接着,他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寇准身上,说什么寇准力主真宗御驾亲征,是把万乘之尊当作赌坊的“孤注”,不顾皇帝的死活为自己捞取名利。这一招果然有效,从此寇准圣宠日衰,不久被降职为地方官,王钦若则升官为知枢密院事。

自从听了王钦若的话,真宗将澶渊之盟视为奇耻大辱,却又没有挽回面子的办法。王钦若见状,献上一计:“惟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封禅是一种古老的传说。关于“封禅”的含义,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

也就是说,易姓而王者,待天下太平以后,在泰山上筑坛祭天,于泰山之南的梁父山除地祭地,以报答天地之功。齐国大臣管仲说封泰山禅梁父者有七十二王。这只是传说而已。我们现在可以明确了解的封禅大典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举行的。从秦以后,封禅成为一代盛事,帝王们自不必说,公卿贵族、文人墨客也都盼着有机会分享这份荣光,记录下这千载难逢的盛况。汉武帝封禅泰山,主管天文观测、国家历史和档案的太史令司马谈未能随行,抑郁而死。临终时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叮嘱道:“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司马迁不仅完成了皇皇巨著《史记》,而且还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篇《封禅书》。

封禅必须要有“天瑞”。王钦若“引经据典”地劝说真宗:“陛下以为《河图》、《洛书》真有其事吗?无非是圣人利用神道设教罢了。”真宗半信半疑,又垂询直学士杜镐那《河图》、《洛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位饱学之士也如是说,真宗终于明白了那些“天瑞”原来是可以人造的。

当时坐在宰相位上的是莘县(今属山东)人王旦,他是太平兴国年间的进士,从吏部一个小官一步步升到宰相,办事遵循“祖宗成宪”,果敢,有胆略,深受真宗赏识。如果他反对,封禅一事就难办了。王钦若表示,如果把皇上的旨意告诉王旦,量他不敢唱反调。真宗便让王钦若去说服王旦。次日,王钦若入宫复命,说王旦表示自己不敢有异议。真宗还不放心,决定亲自出马,会会王旦。他招王旦入宫饮酒,散席时又特赐酒一樽,让他带回去与妻儿同享。王旦回家后发现,樽中装的竟全是贵重的珍珠!从此,王旦也就全力以赴支持真宗封禅了。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真宗召集文武百官,宣布一个特大喜讯:去年冬天十一月二十七日将近半夜,他正准备就寝,忽然室内大放光彩,看见一位戴星冠、穿绛衣的神人对他说如果下个月在正殿做一个月的黄道场,就会降下天书《大中祥符》3篇。于是,他从十二月初一开始就在朝元殿斋戒,建道场以求神人保佑。今天,皇城司报告,发现左承天门南面的鸱尾上挂着一条黄帛,派太监去观察,帛长约2丈,像封着书卷,用青丝绳缠着,隐约看出里面有字,这就是神人所说的天降之书。宰相王旦立即率群臣称贺。随后真宗步行到承天门,瞻仰“天书”,下拜致敬,然后派两名太监爬上屋顶取下“天书”。王旦跪进天书,真宗下拜接受。黄帛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恒,真宗之名也。真宗跪受后,又命陈尧叟宣读,黄帛所写内容类似《尚书·洪范》和《道德经》,赞扬真宗能以至孝至道继承帝业,希望他保持清净简俭,还说宋朝的国运必能昌盛绵长。真宗又跪奉天书,用丝帛包裹住后放入金柜。群臣在崇政殿致贺,真宗赐宴款待。又派专使策告天地、宗庙、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又赏赐群臣,并特许京城百姓开怀畅饮5天。

消息传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各种祥符纷纷上报。为了表达全国臣民的迫切心情,宰相王旦等率领文武百官、军队将士、地方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尚道士、社会名流和各地长老24370多人,5次上书,请求举行封禅大典。真宗佯装不准。不久,兖州父老吕良等1287人又至京城上书,请求封禅泰山,真宗于崇政殿接见,表示自己功德不够难以行封禅大典,赏赐钱帛让他们回家。第二天,兖州知州邵晔又率州县官员至京,抗表请求封禅,真宗还是佯装推辞。3天后,孔子后裔孔谓等846人伏于宫门外不起,坚请封禅。从此,各地赴京请求举行封禅大典者络驿不绝。真宗见时候到了,表示可以考虑封禅之事,但又说举办这等大事,惟恐国库不足,劳民伤财。主管财政的大臣丁谓马上报告决算有余,无须多虑。于是,真宗下诏宰相王旦为封禅大礼使,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封禅经制置使,命丁谓经办沿途粮草费用,命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整修行营道路,命翰林学士李宗谔、杨亿等详订封禅礼仪。

六月初六,王钦若又报告:泰山涌出醒泉,苍龙降临锡山。不久,木工董柞在醒泉亭以北的树上又见到一幅黄帛。皇城使王居正接到报告,立即奔赴现场,见帛上写着真宗的名字,遂马上报告王钦若。王钦若派人飞马送往京师。真宗立即在崇政殿召集群臣,亲自宣布了第二个特大喜讯:五月十七日子夜,他又梦见上次见到的神人对他说下月中旬,将在泰山赐给他天书,他马上密令王钦若等人,一旦发现祥异就立即上报,如今果然与所梦符合!

王旦率众臣拜贺,将天书奉迎至含芳园正殿,又由真宗隆重奉接。这次的天书写得更明白:你对我如此孝顺崇敬,养育百姓使他们幸福。特赐以嘉瑞,要让百姓们都知道。对我告诉你的话要保密,对我的意思要好好理解。国运一定能永远昌盛,你也可以健康长寿。

群臣当然理解上天的意旨,立即给真宗上了尊号,称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不久,各种祥瑞在全国遍地开花。王钦若献上芝草8000株,赵安仁献上五色金玉丹、紫芝8700余株,各地贡献的芝草、嘉木、三脊茅草多得无法统计。

三、封禅大典

十月初一,真宗开始素食。十月初三,真宗命王嗣宗为考制使,随驾东行,沿途收集官吏政绩、民间疾苦、奇才异行等。十月初四,在载着天书的豪华玉车的引导下,真宗一行浩浩荡荡出了乾元门,前往泰山。

一路上,各地官员、百姓不断报告祥瑞再显,真宗则频频赏赐官员、士兵、百姓,一派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十月二十,真宗到达乾封县(今山东泰安),驻跸奉高宫。

十月二十三,真宗登山,封禅大典正式开始。

数日前,守山禁兵已封锁山路,禁止民众进山。是日一早,禁兵又将山路两侧清查一遍,然后沿途两步一哨,夹道护卫,直至太平顶。

真宗乘步辇(轿子)登山,亚献宁王赵元偓、终献舒王赵元偁、卤薄使陈尧叟随从,他们就没有坐步辇的资格了,每人给横板各二,由亲从推引而上。每到险峻之处,真宗即下辇步行。

山风飒飒,秋高气爽;绿草铺地,翠柏参天。千年名山,风景宜人。真宗心情格外舒畅。当晚,真宗宿于山顶幕帏。

十月二十四,真宗享昊天上帝于圜台,以太祖、太宗配享。又命公卿大臣享五方帝及诸神于封祀坛,仪卫使奉天书于上帝之左,中书侍郎周起读玉册、玉牒。真宗饮福酒,大礼使王旦跪拜云:“天赐皇帝太一神册,周而复始,永绥兆人。”三献毕,封金玉柜,置于石案,摄太尉冯拯奉金柜以降,将作监领徒封。真宗登圜台阅视,然后回到御幄。王旦率群臣称贺,山上山下齐呼万岁。

当日,真宗下山,还奉高宫。

十月二十五,真宗禅皇地于社首山,仪式如封天。

礼仪毕,真宗还住奉高宫。

沿途观者塞路,欢呼声震天动地。

真宗登上奉高宫之寿昌殿,接受群臣朝贺,宣布大赦天下,文武百官都升官一级,首都开封府与皇帝途经州县增加举人名额,特许全国百姓大喝三天,减免沿途州县税收,改乾封县为奉符县,泰山周围七里之内禁止采伐草木。接着在穆清殿举行盛大宴会,并在殿门外为当地父老设宴。

十月二十七,真宗起驾南下。十一月初一,抵达曲阜,拜谒孔庙。又命刑部尚书温仲舒等大臣分祭孔子72弟子。又亲制赞刻于庙中。接着,真宗乘舆至孔林,拜祭孔子墓。

十一月初五,真宗离开曲阜还京。十一月二十月,真宗回到开封。

真宗颁诏,以“天书”降临京城之日为“天庆节”,“天书”降临泰山之日为“天贶节”。又命三司使丁谓负责把封禅泰山的整个过程编写成册,名之曰《大中祥符封禅记》。朝野纷纷上书,盛赞封禅大典。

四、遗物与遗闻

真宗封禅泰山,本是为了夸耀四海,挟“天瑞”以令诸侯。这场闹剧,劳民伤财,所费不赀。然而,虚荣过后,真宗君臣终于发现,封禅泰山只是让大宋君臣空欢喜一场而已,天神地祗并没有因为真宗君臣的享祀而施恩于大宋,天灾人祸依然不绝如缕。

封禅大典之后14年,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真宗寿终正寝,享年55岁,葬于定陵(陵墓位于今河南省巩县),谥曰“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

真宗封禅泰山,自欺欺人,劳民伤财,屡遭后世讥讽。

民间传说,封禅以后真宗诏建天贶殿。建好以后,需要画一幅壁画,便招募天下画家来为泰山神作像,但都因不合真宗之意而被杀。后来有一个聪明的画家,仿照真宗封禅泰山的情景创作了一幅壁画,真宗非常高兴,重赏了这位画家。于是,天贶殿内就有了这幅《启跸回辇图》。该图绘在大殿东、西、北三面墙壁上,自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西为“回辇”,画高3.30米,长62米,气势恢弘,为古代壁画之精品。

在天贶殿西南,有一通《大宋天贶殿碑铭》,立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碑高3.86米,宽1.50米。该碑是天贶殿建成以后所立,记载了真宗夜梦神人、天书降临、封禅泰山、诏建天贶殿的经过。

在天贶殿东南,还有一座《大宋封祀坛颂碑》,碑高4.5米,宽1.65米,方座圆首,碑文为楷书,是由宰相王旦撰文,裴禹书并篆额。碑阴刻众题名饱经千年风雨之后,今已不能认读。碑文详细记载了真宗封禅泰山之事,溢美夸张,引经据典,洋洋洒洒3700余字。这是岱庙现存惟一的古代帝王封禅泰山记事碑。

此外,岱庙配天门西南还有一座《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碑高8.20米,宽2.15米,龟趺螭首。这是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真宗加封泰山为“天齐仁圣帝”的记事碑。

2007-08-01 09:45:29   作者:省情网   来源:山东省情网

源文档 <http://www.infobase.gov.cn/history/songtoqing/200708/article_187.html&gt;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责任编辑: 西窗夜雨

原文出处: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