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kzMTYzMDQ=/v.swf
今天在家看了易中天在南京图书馆做的这个“孟子与诸子百家”演讲,作了写笔记,和大家分享。

孟子与孔子

  • 最早讲德的是周公,最早讲仁的是孔子,最早讲义的是孟子,最早讲礼的是荀子。这里所说的都是德、仁、义、礼都是指系统的概念,也就是说先秦儒家继承了周公的“德”的概念,孔子系统阐述了“仁”,孟子和荀子继续发展,有分别系统阐述了“义”和“礼”,这四个概念,正是这四位先贤思想的亮点。
  • 孔子“温文尔雅”,孟子“个性张扬”
  • 读孔如坐春风,读孟如闻战鼓
  • 孔子主张“不平等”,但不平等中又是讲“对等”的。孔子讲“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德;兄友弟恭;孟子则讲“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如今,历史俨然成了一种时尚。荧屏上,清宫剧一部接一部;荧屏下,易中天的《品三国》卖得红红火火。昨天下午,中国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治亭却在上海书展现场,就目前正流行的“时尚史学”发展谈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央视《百家讲坛》中的几员大将———易中天、阎崇年等,都成了其炮轰的对象。

“品说”毫无创见

“品读历史”是易中天创立的说法,而他的《品三国》也受到时下不少易迷的追捧。但李治亭对此却颇不以为然:“所谓的‘品三国’,品的到底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呢?这有很大的不同。《三国演义》本身就带有艺术成分,可以随便品,但《三国志》可严肃得多,要‘品’的话就要注意真实性。”

李治亭认为易中天的《品三国》实在没品出什么有味道的东西来,“就品出曹操天生是爱说真话的。而这一点还真不知道他是怎么从历史上研究出来的,这纯属个人品行问题,根本与历史无关。易中天一会儿说曹操温情,一会儿说曹操奸诈,一会儿说曹操可爱,一会儿又说曹操报复心强,这么多矛盾的特质放在一个人身上,真有这样的人存在吗?而他最后又归纳总结为曹操就是一个奸雄,这不又跳进了历史窠臼?”所以,李治亭认为《品三国》只是用时尚语言让历史庸俗化、低俗化,“玩了玩文字游戏,讲了些乐子,却没有任何创见。”

戏说太多编剧太懒

如今,戏说之风愈演愈烈。对此,李治亭表示:“这些戏说剧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名为历史剧,实质是胡编乱凑。在这么多戏说的误导下,大众很有可能对历史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以乾隆为例,指出很多人把其当成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实际上,这是个误解。乾隆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皇帝。那些常常把‘搂搂抱抱’作为重点戏码的电视剧,掩盖了历史的真相,演绎的都是荒唐剧。”而谈到当下出现如此多戏说剧的原因时,李治亭直言:“这都是因为现在的编剧太懒,没有很好地将历史的真实性和文艺的再创造性结合起来。”

“时尚史学”误导受众

阎崇年曾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中提到,努尔哈赤的12 大贡献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统一了中国。但作为清史编纂委员的李治亭表示:“其实,努尔哈赤只是打下了东北,而他的儿子皇太极才是完成统一中国的英雄。” 对于阎崇年在书中所写的“努尔哈赤种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播下了清朝灭亡的基因”,李治亭也进行了批驳:“这种历史‘血统论’非常荒谬。按照他的说法,所有的朝代都可以这么被解释。例如,朱元璋种下了永乐盛世的种子,也播下了明朝灭亡的基因。”他认为,历史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历史真相,用科学的方法阐明历史的内核,给现代人以启迪。有真实才有历史,而如今种种的“时尚史学”,常常偏离了“真实”这根准绳,误导了不少受众。

记者 干琛艳 实习生王佳烨/文 记者赵向辉/摄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13:40 新闻午报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