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不仅修复古籍,并扫描电子化,便于更多人来使用,这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这是多好的现象啊,愿有能力的… 继续阅读【转载】历时两年半门头沟修复明清古籍善本1737册
标签: 图书馆
昨天从图书馆借了好几本书,其中一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书信》。下午我就打开随便翻看了一番,就当是一本闲书看看了!
书信中大多是一些琐碎的东西,加之我对信件其中的一些缘由并不是很熟悉,读来感觉没有多大的意思。就读读其中的细节,看看鲁迅先生的书信是个什么模样。
不过多读了几页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文字。书中有很多他写给许广平的信,让我深感先生的幽默和智慧。摘录几个片段和大家分享:
学风如何,我以为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倘在山林中,该可以比城市好一点,只要办事人员好。但若政治昏暗,好的人也不能做办事人员,学生在学校中,只是少听到一些可厌的新闻,待到出校和社会接触,仍然要苦痛,仍然要堕落,无非略有迟早之分。所以我的意思,倒不如在都市中,要堕落的从速堕落罢,要苦痛的速速苦痛罢,否则从较为宁静的地方突到闹处,也须意外地吃惊受苦,其苦恼之总量,与本在都市者略同。
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倘是墨翟先生,相传是恸哭而返的,但我不哭也不返,先在歧路头坐下,歇一会,或者睡觉,于是选一条似乎可走的路再走,倘遇见老实人,也许夺他食物来充饥,但是不问路,因为我料定他并不知道的。如果遇见老虎,我就爬上树去,等它饿得走去了再下来,倘它竟不走,我就自己饿死在树上,而且先用带子缚住,连死尸也决不给它吃。但倘若没有树呢?那么,没有法子,只好请它吃了,但也不妨也咬它一口。其二便是“穷途”了,听说阮籍先生也大哭而回,我却也像在歧路的办法一样,还是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
前几天又和导师见面了,导师给我布置了新的任务:解决古文字的问题。
搞历史文献这个专业,我们面对的资料大多是线装竖排的繁体字古籍,因为距离我们年代久远,和我们今天普遍行世的书籍很不一样,如果不进行一定的训练,很难很好的阅读和理解古代的文献。我想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导师让我在开始的这一两个月里集中精力解决这个问题。
导师给我刻了一张光盘,里面有关于繁体字、异体字、俗体字的丰富资料和工具。还让我最近有时间就常去图书馆看看线装古籍,主要是通过翻看来找到自己不认识的字,通过工具书来解决。
好!就这样开始干了!特别是翻看那些线装的古籍,真的特别有感觉。在我的眼里,他们不是一些泛黄的老书(满是虫眼),而是一件件艺术品,一件件“古玩”。它们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录着先人的勤劳和智慧!
单手握卷,突然想起关云长灯下读《春秋》,于是我也模仿他伟岸的姿势!有板有眼,还好旁边没人!唉,我又在这糟蹋先人了!罪过罪过!
你常看到身边有拿着英语字典背单词的兄弟姐妹,但我比他们还要酷!我除了背英语字典,还时常像背字典背单词一样看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原来现在文言文对我们来说跟外语一样,没什么不同。这就是咱们的前辈在五四时期不冷静给我们留下的恶果!呜呼哀哉!
我的历史文献专业就这样从“小学”开始了!
开始研究生的学习,导师给我的第一样任务就是要熟悉学校图书馆和学院的资料室。现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证还没有办下来,就先熟悉一下我们古籍所的资料室吧。
今下午去了古籍所的资料室。一位毕业一年的师哥在那里负责管理。他给我们几个介绍了资料室的各种图书资料。
哇,这里真是历史资料的汇集之处。各种丛书、经史子集四部,还有很多复印资料,以及好几个书架的线装书资料。
看来我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这么多的历史图书和资料,我要在我的小脑瓜里给他们编列索引,各就其位,也真是比较有考验性啊!
我挨着看了一边,借了两本书先看看!
1.《励耕书屋问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 三联书店 1982年6月 第一版
选这本书是想从史学前辈那里获取一些史学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和方法。
2.《宋韩忠武公世忠年谱》 邓恭三 台湾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七十五年六月初版
因为对“年谱”这个东西还不是很了解,通过这个好例子我可以加深了解。还因为这是邓广铭先生的作品,我不能不重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