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印象笔记

摘录笔记就是歧途

在我的阅读笔记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大部分划线笔记并未在后续实际应用。这引起了我对如何更有效利用这些笔记和提高阅读效益的思考。

一、摘录没用

笔记不仅要记录阅读内容,更应反映我们对其的理解和思考。我以前的做法是简单复制粘贴所读内容,并未深入理解和思考。这些年在印象笔记中摘录的大量内容,能用起来的我估计不到10%。

只是简单做摘录,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还增加了阅读的负担。还不如全情投入到阅读之中。我的阅读笔记方式是有问题的,想想就让我痛心😖。

二、必须加上个人表达

划线笔记应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重要的不是摘录可能有用或引发共鸣的内容,而是写下基于这些内容产生的感悟和思考。换句话说,摘录虽简单易操作却低效无价值;相反,我应该以自己语言表达、结合个人场景来记录自己理解与思考。只有这样的笔记,才是自己的笔记,只有这样的笔记,才真正包含了个人的思考和个性的表达,未来才有可能真正为我所用。

不想再浪费时间记录一些只会躺在笔记本里的划线笔记了。

三、汇总并结构化

此前我的划线笔记通常散落在各处——InstapaperKindle微信读书以及印象笔记等各类笔记软件中。需要用的时候需要四处找,搜索的时候经常找不到。为了便于管理, 我计划将所有带有个性表达的划线笔记整合到主力软件Logseq中,并通过双链及标签工具进行进一步组织。还是要结合卡片笔记写作法来做笔记。

四、定期回顾

定期回顾也需加强,要养长定期回顾/复盘自己笔记的习惯。看着多年来整理在印象笔记里已经过期且价值不高的内容,我意识到它们大部分只有“回忆”价值了,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了。

这段歧途,让我痛心,这段经历让我深思🤔:走出笔记歧途,让笔记和自己的思考流淌起来,在Logseq 中重新焕发生机。

印象笔记还是免不了要用的

最近这些年,印象笔记国内版可以说大大衰弱了,没有了过往的创新锐气,用户体验大不如前。加之目前很多笔记应用,比如Notion、Roma Research、Obsidian、Flomo等不断涌现,印象笔记就显得落伍了,特别是现在印象笔记的弹出广告实在太讨厌了,付费用户都要面对这些。很多之前的老用户都开始迁移到Notion等新平台。

现在,Notion、Obsidian我也在高频使用,印象笔记已经不是我的主要笔记应用了。但其实印象笔记依然是我不可或缺的笔记应用。我也经常看到一些网友感慨,找个趁手的笔记应用是在太难了。对印象笔记不满意,但其他的应用似乎也有很多让自己感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为什么现在还是免不了要用印象笔记呢?

  • 长期使用所积累的大量资料:要把这些资料都迁移走还是比较麻烦、甚至是难以完成的
  • 长期使用所形成的使用习惯:新工具的学习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老工具用起来其实还是更顺手些
  • 网上和本地都有存储和同步,稳定可靠:Notion作为一个纯线上应用,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还是很高的。
  • 功能全面:扫描、标记、演示模式、图片内文字搜索……这些功能一时间还没有很好的替代方案
  • 依然在不断丰富的功能:虽然很多新功能总是感觉不是那个味,但总还有一二可以使用

Notion引领的笔记应用后浪袭来

自从结识了Notion 之后,她逐渐变成了我的主力笔记应用,印象笔记用的也相对少了。因为Notion 的很多新玩法也意味着很多新的笔记打开方式,这就增加了Notion 在我记录笔记的场景中出现的频次,也就增加了Notion 的使用频率,相应的印象笔记的使用场景就变少了。

虽然近期印象笔记也借鉴Notion 的相关创新推出了自己的“超级笔记”,但其实并没有把Notion 的核心创新都拿过去,差不少意思。

另外,长期使用印象笔记所形成的使用习惯,也让我没有很多的场景去使用她的新功能——老习惯老场景印象笔记的优势还在,但新习惯新场景,我总还是更容易产生打开Notion的冲动,而不是印象笔记,即使刻意使用印象笔记,但总感觉功能不到位。所以,喜新厌旧的我,似乎逐渐开始移情别恋了。

近期真的是各类新颖的笔记应用的喷发期,Notion 、Roma Research 、Obsidian、我来(wolai)……新工具把一些可能已经不新的笔记管理理念用新的技术手段排列组合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这些后浪让Evernote 此前引领的笔记风潮变成了前浪。

但其实,这波后浪的学习、使用的曲线都比较陡峭,入门的门槛都又些高,所以影响力在短期内还是有限的,但我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知识管理、个人管理和笔记应用领域可能会发生更大范围的影响。

OneNote、Evernote (印象笔记)、网易云笔记、Bear、Notability、GoodNote……到今天的Notion 、Obsidian,感谢在他们陪伴下的笔记之旅。

如何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维基百科

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有兴趣,试着回答一下:

不外乎几个步骤:

  • 收集、记录
  • 定期总结
  • 强制输出
  • 实践反馈

把这几步流程化、系统化,形成节奏感。

通过知识管理来完成以下几项:

  • 持续改进的实践记录心得
  • 理论跟实践结合的系统化知识结构
  • 持久而深入的思考,找出隐藏的规律性,可以预知并避免问题的发生
  • 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流程化、系统化,然后持续优化

而把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输出,多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这会强迫你去思考和形成系统性,经常做的

  • 针对某个方面主题阅读,特别多读几本这一类的经典著作,形成自己的知识地图
  • 教别人、演讲,做PPT,多谈论和分享心得,
  • 建个主题Blog、公众平台帐号,只针对某方面不断的更新,看看你能写长时间,能输出什么样的内容
  • 在知乎上把某一类的问题全部回答一遍,努力达到这一类问题的投票最高的答案
  • 做笔记、思维导图、写书评
  • 用实践来验证所学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系统。
  • 写一本这方面的书籍

知识系统化最主要的步骤在深入而持久的思考,不断问为什么?并用实践来验证思考的对错。而这个是最难的,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原文地址:warfalcon


尚磊按:

知识系统化就是一个“个人知识管理”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内容生产的过程,对自己对他人都是有益处的。

我的知识系统化的重要工具就是印象笔记,这是一个知识系统化的好工具,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收集到这里,放入相应的笔记本,加上相应的标签,标签的添加要体现出一些行动化要素,例如建立一些标签:

  • 01待阅读
  • 02待研究
  • 03待整理
  • 04博客草稿
  • ……

在博客写作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专题写作,逐渐形成一些写作专题方向,在这些专题上深耕细作。

上文所说的输出过程很重要。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大量的输入才能少量的输出,一旦输出,就是一种相对比较系统的内容,在输出的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条理化,形成一些系统性的东西。

此外,mediawiki等wiki系统也是一种不错的知识系统化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它的分类系统、内链系统,将自己的知识系统化。